EXAMINATION醫療院所代檢

以血液指標搭配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

DETAIL

以血液指標搭配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
 
前言
         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早期並無症狀,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
 
        用來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方法包括
糞便潛血檢查可彎曲乙狀結腸鏡檢查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大腸攝影全大腸鏡等。對於大腸直腸癌篩檢,除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推廣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immune fecal occult blood, iFOB)是否還有其他檢查能搭配應用呢?
 

研究文獻
         2017年成大醫院病理部血液組研究人員收集成大醫院病理部進行糞便潛血篩檢30歲以上之病患(965人),探討以免疫法測定FOB(immuno FOB, iFOB)與全套血液計數(complete blood count, CBC評估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三系列)、年齡、性別以及大腸鏡(分為5類:無異常、痔瘡、瘜肉、痔瘡合併瘜肉、其他)結果的相關性。
         分析結果發現:

         1.大於40 歲齡iFOB陽性與大腸鏡檢查結果陽性相關(p=0.004) 。
         2.大於50齡之iFOB陽性率較小於50歲齡者為高 (p<0.001)。
         3.iFOB陽性者之紅血球數、血紅素濃度、血比容較低,平均血球容積與紅血球體積分佈寬度則較大(p<0.05) 。
         4.依性別分析,女性iFOB陽性者與紅血球數、血紅素濃度、血比容及紅血球體積分佈寬度仍舊顯著相關,且與大球型紅血球居多(p<0.05 );而在男性iFOB陽性者之相關則無顯著性。
 

討論
        為了能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是個有效且經濟的篩檢方法。在台灣,國民健康署補助 50-74 歲民眾每 2 年 1 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iFOB)。然iFOB它的意義只是糞便中檢查是否有「肉眼無法看見的微量血液」,陽性者僅能證明下腸胃道有出血狀況,不能區分是否為大腸直腸癌或痔瘡、肛裂、腸道發炎…等良性疾病。本篇研究說明全套血液計數(CBC)中RBC、Hb、Hct的數值與iFOB之間確有相關性。CBC在iFOB大腸直腸癌篩檢後,可一併追蹤留意。臨床上若有iFOB 陽性者,在排除其他慢性出血可能性與良性疾病後,若伴隨紅血球數、血紅素、血比容較低,平均血球容積與紅血球體積分佈寬度較大,建議在追蹤時特別留意,將有助於治療與預後評估。
 

引用文獻:
葉子萍,康育偉,曾潤煜,張孔昭,楊孔嘉:評估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與血液指標之相關性。生檢雜誌2017;29:79-84。